中年得“痣”!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下巴为何会长出一颗痣?
在翻看毛主席年轻时候的照片时,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下巴上非常干净,并没有长那颗标志性的痣。
但在长征之后,毛主席所留下的所有照片和影像资料中,他的下巴上却长了一颗让人难以忽略掉的痣。
我们都知道,痣一般是天生的,顶多会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变大或是淡化,后天能够形成的痣很少,而且还大多是在青少年发育时期长成的。
但是根据党史记载,毛主席下巴上的这颗痣是在遵义会议后才长出来的,这个时候的他已经42岁,实在是不具备长出一颗痣的条件。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会议之一,在这场会议中,毛主席重新回到了领导的岗位上,纠正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路线,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拯救了中国共产党。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也正是在遵义会议之后,才逐步在党内巩固了他的领导地位,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毛主席下巴上长出的这颗痣,为他传奇的一生又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遵义会议之前,毛主席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为什么会长出一颗黑痣?在毛主席的身上,还有哪些较为传奇的故事?
否定李德
1933年,博古与李德来到中央苏区。在此期间,他二人因执行王明的政治路线,故而渐渐的将身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主席排斥在决策权外。
党内被排挤出核心权力之后,在军事上,毛主席也逐步失去了对红军的掌握。博古、李德和周总理三人组成了中央“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路线。
该年,正是日军大举侵犯我华北的时机,在此民族危亡之际,蒋介石不顾国家利益,仍旧准备对红军出手。9月,蒋介石的100万军队进入部署位置,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新一轮的“围剿”。
蒋介石为了这第五次的“围剿”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不仅集中了一百万的军队,还在苏区外围广修碉堡,壕沟,企图步步蚕食我中央苏区。
另一方面,经过前几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的实力较往日也有所增长。因此李德决定放弃红军以往打游击的作战思维,改为与国民党军打阵地战。
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显而易见,由于李德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红军打了接近一年的反“围剿”作战,也没能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
到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受形势所迫,只能被动转移,开始长征。
后来的历史大家也都很清楚,在长征途中,红军于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否决了李德的错误路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党的领导岗位上。
但在现实历史中,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并不是在遵义会议上一次成功确立的,早在长征开始时,毛主席就慢慢回归党中央的领导,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湘江之战中,为了掩护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红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开始长征时,中央红军尚有近十万部队,可是湘江战役结束之后,中央红军只剩下了3万人。
如此惨重的教训,使得广大红军指战员们开始对中央的军事路线,尤其是李德的指挥感到不满。在这一期间,“让毛委员回到红军的指挥位置上来”,成为了所有红军战士内心中的想法。
12月1日,中央各纵队机关渡过湘江,湘江战役结束。这一战巨大的损失,不仅让基层红军战士不满博古李德二人的指挥,便是连林伯渠、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内老人,也开始对“三人团”不满。
而“三人团”里的另一个人周总理,他虽然在很多事情上并不同意博古李德的看法,但每次决策的投票都是二比一,让他也无力改变李德的部署。
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县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此次会议上,毛主席被请出来发言,这也是自1933年毛主席被排挤出中央决策核心以来,第一次回到中央决策会议上。
毛主席指出,敌人已在前方布好伏兵,就等着中央红军前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一头扎进敌人的“口袋”中。
因此,毛主席提议,不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而是向贵州方向前进,在运动中跳出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包围圈。
通道会议上,毛主席首次对中央的军事路线提出意见,这挑战了李德的权威,也自然激起了他的极大反对。李德认为毛主席这是“逃跑主义”,因此执意要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二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在此关键时刻,周总理、王稼祥等人支持了毛主席,最终决定了向贵州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否定了代表共产国际的李德的决议,打破了李德的权威。
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摆脱过去一味的只听从共产国际,而不顾及实际的情况。
伟大转折
自长征开始以来,毛主席便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看着牺牲的红军战士,以及被国民党迫害的原苏区的老百姓,他痛心疾首。
毛主席不止一次的找到博古和李德,和二人交谈,希望他们改变现有的错误的军事路线,但都被李德拒绝。直到这次通道会议,红军时隔两年的时间,又再次迎来了毛委员的指挥。
自红军向贵州转移的途中,由于贵州原军阀王家烈的实力弱小,因此红军一路上并没有遇到什么激烈的阻击,转移的过程异常的顺利。
但在此时,红军的危机并没有消除,思想混乱,路线不统一,这些因素仍在干扰着党,干扰着红军。等到蒋介石反应过来,重新集结力量后,红军还是难逃危险的境地。
况且,即使在通道会议之后,红军已经转移至贵州等地,但博古和李德等人仍旧坚持要回到湘西。
为了统一思想,重新确定新的战略方向,中央的大多数同志都决定,要召开一次扩大会议,彻底解决红军目前存在的分歧。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遵义,此时,国民党的军队都还在乌江以南,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军队又疲弱不堪,非红军之对手。
因此在打下遵义之后,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和补充时间。此时,党中央的同志们心里也都清楚,到了该总结长征以来经验教训的时候了。
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为了能够有更详实的资料和论证,毛主席几乎彻夜不眠。他白天下到部队基层中去了解战士们的真实想法,晚上则将这些收集来的意见整理成书面文件。
在到达遵义之前,毛主席刚刚得过一场大病。如今大病初愈,本是该好好休息,恢复身体的时候,可眼下形势危急,容不得他稍有懈怠。
他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调查研究,和与政治局的同志们沟通讨论上,因此睡眠的时间极少。
如此不规律的作息,再加上缺乏营养,毛主席的脸上长出了一颗瘤子。这瘤子有黄豆大小,一开始,毛主席对此并未在意,直到贺子珍发现,他才注意到这颗瘤子。
这种瘤子,也叫皮肤结缔组织,民间一般叫为“痦子”,或者“黑痣”。这种结缔组织并不致命,它是一种良性的皮肤肿瘤,一般先天便存在,随着后期的成长,黑色素沉积而形成。还有一种则是后天长成,这与作息不规律而导致的内分泌失调有关。
遵义会议期间,红军面临的危机还未解除,中国共产党还处在生死攸关的关头。在这种压力下,身为中华苏维埃主席的毛主席的肩上所承担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再加上此时他的身体刚刚病愈,又缺乏休养,因此才长出的这颗黑痣。只是恰巧它的位置出现在了下巴上,又处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因此才被后来人赋予了如此多神秘的色彩。
在当时,毛主席发现自己长了这颗黑痣之后,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共产党人向来不信牛鬼蛇神,革命依靠的是团结所有人一起努力奋斗,而不是去想那些虚无飘渺之事。
当时,在党内,所有发现毛主席下巴上长了颗痣的同志也就出于好奇询问了一下,表达了关心,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作纠缠。
反而是后世的人在发现毛主席长出这颗痣的时间节点刚好是遵义会议前后时,才多了许多不必要的联想。
说回会议,遵义会议是在1月15号召开,17号结束,历时三天时间。
在这场会议上,党中央正式通过决议解除了博古、李德二人的军事领导权,会议重新选举了毛主席、周总理、王稼祥三人为新的领导集体,统一指挥红军的战略路线。
遵义会议的成功,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领导,结束了以王明为首的“左”倾冒进主义的统治。
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斗争路线,这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彻底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控制,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下巴上的结缔组织也停止了生长,后来随着黑色素的沉积,形成了黑痣。
到了后来,毛主席下巴上的这颗黑痣也成为了他面相的一大特色,民间也开始流传着在下巴上长黑痣代表着富贵相的说法。
只是这些说法,也不过是马后炮而已,毛主席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以及他所具备的领导革命的能力所决定的。
二十八画生
其实,除了下巴上的这颗黑痣以外,毛主席的身上还有不少其他颇具论点的传奇事例,比如他的笔名,就一度令无数的历史爱好者所热议。
1917年,《新青年》刊载了一篇长达7000余字的文章,名为《体育之研究》。
这篇文章在当时一众谈论精神、文化、科学等新潮思想中脱颖而出,文章认为,国力贫弱,武风不振,民族体质也日趋轻细,这是当今中国实力弱小的原因之一。教化思想的前提,必须是拥有一副好的体魄。
陈独秀在读到这篇文章时,顿时为文章所展现的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认知所吸引,他还以为这是哪位革命党人所著,可翻其署名,却是一个他从没听过的名字,二十八画生。
不必多说,这名叫二十八画生的作者,自然就是毛主席本人。
发表这篇文章时,他刚满24岁,还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读书。后来,陈独秀经过好友杨昌济介绍,结识了青年毛主席,亦才知道,《体育之研究》就是出自他手。
毛主席为什么给自己起了个二十八画生的笔名,说法不一,比较令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毛主席这三个字的繁体笔画,刚好是二十八画。
不过,在毛主席的一生中,二十八这个数字,也的确蕴含着独到的魅力。
毛主席是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至1921年他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他刚好28岁。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无独有偶,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28年后,也就是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代表着自1840年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翻身做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这一年,刚好56岁,是二十八的双倍。
在毛主席出生的第一个二十八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它代表了广大工人和农民同胞的利益,与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拥有资产阶级属性的国民党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历经二十八年艰苦斗争,期间有过国共合作,有过土地革命,有过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胜利。一路走来,可谓筚路蓝缕,艰苦卓绝。
至于为什么说二十八这个神奇的数字,那是因为,在最开始的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是预估五年左右的时间打败国民党。可即便是他也不会想到,仅仅三年,国民党的政权就土崩瓦解。
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毛主席和蒋介石都不会想到,这个一开始仅仅只有数万人参与的小战役,最后竟会演变成国共双方140万人空前绝后的大战。
若不是淮海战役彻底消灭了国民党最后的精锐军队,全国解放至少还需要拖到1950年甚至以后。
可不管过程如何,最终结果就是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二十八年完成了全国解放。
这一切,也许仅仅只是一个巧合,毕竟他不会未卜先知,在1917年这个时间,他又如何能预测到1921和1949这两个时间所发生的事情。
但历史就是这样有趣,无论是他在遵义会议期间,脸上长出一颗黑痣的同时重新获得了党的领导席位,还是他的笔名中二十八这个特殊的数字在中国革命里的映照。
这一切都是如此的耐人寻味,也许,这正是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