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14大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的粤北风情古韵悠悠
广东,韶关。
这处美丽得地方,古称韶州,位于广东北部,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广府文化的发祥地,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禅宗文化的祖庭、一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这里风光秀丽、人文古朴,藏着久远的美好。
一起来看韶关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全部14个最美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石塘古村位于仁化县西南部的一个小盆地中,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有将近650年的历史。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石塘古村是粤北地区历史较悠久、古建筑群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村落。村落规模宏大,传统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街巷肌理保存完好。村中拥有古建筑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
村中房宅建筑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色,但又结合了客家建筑的风格,错落有致,恢宏大气。
在石塘村的中央,还有一座雄伟的建筑——双峰寨。四方围城的双峰寨,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角度形成的是不一样的景。
2 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村
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至今已近六百年。
湖心坝民居群是翁源县独一无二的古围楼(屋)聚集地,在粤北乃至岭南地区的客家古建筑艺术风格中颇具有代表性。民居群包括59座围楼,集古、奇、朴、幽于一体,千姿百态,形成楼外有楼、楼中有楼,仙阁群楼,前呼后应。群楼小巷连大街,纵横有序,红麻石砌井,鹅卵石铺巷,流水拱桥,雕梁画栋,相互晖映,仿如《清明上河图》的美丽画面。
当地居民都是沈氏后裔。据族谱记载,沈氏原居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明正统年间,沈氏三兄弟负其父母骨骸迁居翁源,其后由老二永初开开基于湖心坝建村;明天顺年间,兴建现存年代最早的"长安围"。明正德年间至清嘉靖年间,兴建下老楼、隆兴围、隆旺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兴建外翰第等围楼(屋)七座;清中后期,陆续兴建三门楼、大夫第等围楼(屋)八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具有50余座围屋和围楼的望族大村。
湖心坝的外翰第、大夫第、长安围、三门楼4座古建筑,尤其值得寻访,为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 南雄市乌迳镇新田古村
韶关市南雄市乌迳镇新田古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个村落位于连接广东与湖南的交通要道南雄市乌迳古驿道,与梅关古道同属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接点,在历史上有着“中原南迁第一村”之称。
新田村自西晋建村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粤北客家第一村”。这里现在还保留着从唐朝开始,共五个朝代的遗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在这里,建筑如同凝固的史诗,透露出不同时代的印记。
新田村村内保存的古代宗祠及各种古代建筑从唐代至清代共有200多座。其中有40多座祠堂、照壁、书院等古建筑保存较好,另外,晋代的古井、唐代的砖雕、宋代的斗拱、清代的木雕随处可见。
4 仁化县扶溪镇古夏村
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古夏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夏村李氏是唐朝名将西平郡王李晟一脉,宋末元初为避战乱由江苏秣陵迁居古夏。明清两代,李氏在科举中呈现“孙继祖,弟联兄”甲第蝉联的盛况,被敕封为贡士、文林郎、儒林郎以上的有60 多人。该村是仁化县有名的仕宦古村。
古夏村历史悠久,拥有众多人文历史景观,如古祠堂、古寺庙、古石拱桥等。村中历史悠长的建筑有李氏大宗祠(缵诒堂)、龙虎照壁、司马第祠堂和惠水庙等。
其中李氏大宗祠缵诒堂前的巨大龙虎照壁尤其闻名遐迩,壮观精美。龙虎照壁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壁顶东西各有一龙头,中间有莲3枝,意喻连升三级、独占鳌头,也含有“君子之风”的意思。左上方绘踏云翔龙,龙前竖品字形门,一尾青鲤跃水跳门,寓意“鲤鱼跳龙门”;右上角绘脚踏褐石斑虎、春笋挺翠、松茂鹿欢,寓意“福禄双全”;中间竖书“甲第蝉联”四个大字。
5 韶关市始兴县城南镇周前村
韶关市始兴县城南镇周前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韶关市始兴县城南镇清化河畔,前身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周所古墟,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墟以船形布局,南北向,寓意乘风破浪、顺风顺水。墟内,客栈、餐馆、钱庄、日杂店、戏台等设施一应俱全。
这里曾是南来北往商铺的停靠驿站,广州的食盐,百货,和农副产品,都经由古水道来到这里,历史碎片俯拾皆是。村中现存有清凉寺塔、古戏台、古商铺、古民居、古茶楼、古书院、古围楼等古迹。
今天的周前,依然保留了当年的历史古集镇的风貌与格局,来这里享受惬意生活,在这片静谧天地之间仿若闲云野鹤,治愈心灵。具有浓郁客家文化韵味的周前古村,休闲度假尤其美好。
6 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恩村
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恩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1084年,蒙氏始祖蒙念四从江西于都随父迁徙到韶州在此定居。而后第三代蒙天民,考中南宋庆元年间进士,被宋宁宗钦点为仁化县知县。蒙天民上任后构建营房公宅,建立官衙县府,修筑城墙堡垒,建筑水运码头,设立第一个县学馆,使县城初具规模,为仁化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宋宁宗恩赐在恩村为其家族建立了家庙。此后恩村蒙姓人仕途豁达,官员众多。一句流传逾百年的“一门三进士,三房七祠堂”,见证了蒙氏人才辈出。
恩村古时水运发达,古驿道从村口经过,成为了当年停靠商船,中转货物的好地方,粤湘两地官民商旅频繁南北往来,车船马络绎不绝。至今,村落仍存有一条百米古驿道和码头旧址。
恩村有一北一南两座门楼,“拱北里”与“图南门”。相传“拱北里”因蒙氏祖先向北拱手感激皇恩浩荡得名,也是自北向南进入恩村第一道大门。
这里的古城堡东门与一段残存古城墙相连。南宋时期,恩村在临河高地建筑了围城墙,四面开挖护城河,在锦江河畔又以砖石砌了一座城堡,保全了村子数百年免遭兵匪之灾。由于历史变迁,现只存一段城墙,但雄伟气势犹存。
恩村现留存宗祠里,世科祠当属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占地300多平方米,为二进三开间,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斗拱梁柱精美绝伦,堪称粤北明清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一。
恩村牌坊众多,历史上曾有七个牌坊,分别是为蒙英昴立的“进士坊”、为蒙正立的“观光坊”、为蒙禄昌立的“五马坊”、为蒙荣立的“登选坊”、为蒙温立的“登第坊”、为蒙均远立的“都台坊”和清光绪年间立的“维新坊”。这些牌坊大部分至今尚在,彰显蒙氏曾经的荣耀。
走进恩村,沿着青砖山墙夹峙的小巷,踩着光华铮亮的鹅卵石巷道前行,古朴典雅的民居村落依南北主巷延伸,这里可以感受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古韵时光。
7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桥村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桥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坐落于西京古道岭南必经之路,群山如屏,绿水环绕,至今仍保存着一些古民居、古街巷,见证着村落许氏家族的繁衍生息、人文蔚起的历史进程。
大桥村的“大桥”,正是得名于明正德七年始建的通济桥。当时,通济桥是当地最具规模的桥梁,大家称它作大桥,久而久之,大桥就成了这个地方的代名词,大桥村也因此得名。
走进村落,穿过纵横曲巷,可见客家排屋建筑结构的村子以祠堂大门为中轴,所有房屋由一条条设计有序的村道连接而成,静谧幽深,古朴怡人。
西京古道遗存,这里处处可见。村落中青石铺砌的一条长约200米、宽约四五米的街道,居屋址之中,纵观古遗址之南北,存有大量残墙和房基屋址。这是古西京路途上一处集商贸、文化、旅游业为一体的重地,当地称“老铺街”,街北端岔路口处有一块清代立的指路碑,镌“左走梅花,右走乐昌”字样。
该村人文底蕴厚重,文教之风蔚然。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观澜书院”就是最好的见证。这座西京古道上曾经的最高学府,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培养了无数英才。
读书风气盛行带来这里众多学子功名。到大桥村风水塘前,林立在大门坪前的功名石是这里儒雅之风的见证,总共现在还保存着14对功名石,见证着这里人才辈出。
8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深源村
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深源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该村建村于明成化年间,因“藏于深山,聚有水源”而取名“深源”。村民大多姓余,是被宋名臣余靖的后人。村落建有余靖纪念馆,纪念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村落建于谷地之间,房前良田百顷,屋后山体相托,古民居成方形排列,门前风水塘为圆形状,民居与风水塘合成“方圆之势”,寓意“做人做事讲究方圆”。古村主要历史建筑有“余氏宗祠”、“炮楼”、“古墓”、“古桥”等,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山--水--田--村” 的粤北山地农耕村落典型的景观风貌。
古村落的炮楼,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座炮楼为三层建筑,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坐南朝北,由青砖石筑成,用于军事防御,也是平衡整个村落布局的一个建筑。
此外,深源村有两条水流,设有两座小石拱桥、一座小平板桥。其中位于深源村水楼旁的石拱桥建于清代,有着古韵悠悠之美。
9 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潭石村九栋十八井村
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潭石村九栋十八井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九栋十八井原为温姓大宅,创建者是清朝布政使司温可中,温氏族人在此开枝散叶,全盛时有383人同时居住。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至清嘉庆六年(1801年)竣工,历时139年,承建工匠整整祖孙四代为其建造。
大宅院建筑用地共70多亩,约五公顷,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气势恢弘。建成横三栋、纵三栋,名谓九栋,共有一百六十六间房屋;每三栋各有六口天井,共为十八井,故称九栋十八井。
该围屋规模庞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是新丰境内保存较完整的客家围屋。大门上悬挂着“三世六品”御赐镀金匾,因一家人中三个人都做过六品官而得。
10 韶关市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村
韶关市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始建于明天顺年间,杨氏祖先于1458年从广东河源迁徙到此而形成,因村旁有笔架山、将军山、旗岭三座山寨而取名寨下村。后依据四面环山、中为平地的特点而改为大坪村,别名笔山村、杨家寨。
该村传统民居为客家围屋,现存54座。代表性民居有“棋盘”,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房屋全部采用青石砖砌房基,青砖木、瓦面结构,瓦檐、门顶、窗台均有木质雕刻,巷头墙角采用石砖护墙,石砖均有雕刻。房屋建于村中央,建设形状形似棋盘,巷道均用青石板铺砌,周围有6个进出口。
该村现存主要宗祠为光裕堂(杨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于民国时期,坐南向北,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其他传统建筑有私塾新书房(又名敦树斋),由配圣公始建于清末。私塾平面呈长方形,开西北与东南走向前后门,门前雨棚九层瓦当,三角檐叠砌造型。
文昌阁尤其值得一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坐东南向西北,为歇山顶式重檐三层砖木、瓦面结构,面积80平方米,拱圈式石门框,起拱高度青石砖砌四壁,以上至二楼檐下为青砖叠砌,三楼以上为木结构。
大坪村附近的高寨石拱桥西南端,高寨凉亭。始建于清代,坐西向东,悬山顶抬梁穿斗式七架梁结构。该亭依山势而建,借山岩凿孔代替一石柱承托梁架支撑屋顶。亭前有古道,西南往大坪、梅花、坪石等地,东北往大源湖洞、乐城等地。另有象乾亭,位于冲子岭山坳上,始建于清咸丰二年,石砖木结构,抬梁穿斗式七架梁。亭内为古道。西南往鹧鸪塘、云岩等地。东北往大坪杨家寨等地。
11 韶关市乐昌市黄圃镇石溪村
韶关市乐昌市黄圃镇石溪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始建于宋绍熙年间(1190—1194),由邓姓祖先迁入此地而形成。石溪村三面环山,依山面水而建,村落现存传统建筑群及细部乃至周边环境的原貌保存较完好。
村中古建筑以柳塘公宗祠为中心,南北横向,东西纵深,成排成行,分布于村落古水圳的北侧。围绕宗祠抱聚一团的青砖房屋,以坚硬的青石条石柱为基础,打磨光滑的青砖为墙面。雕龙画凤的木材为装修,马头墙围住的瓦背为屋顶。
古村仍存30多幢古宅,分布井井有条,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巨大的石灰石板铺就石阶,遍布村庄。一栋栋古色瓦房,一块块青岩石板,走在古朴巷弄中,时光穿梭的美好感油然而生。
12 韶关市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
上韶关市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藏着浓浓的红色记忆。
原名朔溪,建村于唐朝,自古就是南雄著名大村庄,以“千家村”享誉南雄,最高峰时人口达到1200多户,9000多人。上朔村自古就有诗礼传家、崇文尚武的传统,先后有12人考取进士,贡生、秀才三四百名之多,古今将军2名。
上朔村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但依旧保留了为数不少、且保存较好的古屋、古墙、古巷、古树,构成一幅幅非同寻常的古韵之美,也使之成为上朔村昔日繁华兴旺的见证。上朔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是大革命时期南雄地区进行农民暴动、游击武装斗争的革命根据地和核心地区,是南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其中彭氏十房宗祠、朔溪乡农民协会遗址,位于上朔村人民会堂,值得一看。彭氏十房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1968年在彭氏十房宗祠遗址上,建成一座上朔人民会堂,面积1000平方米。
另外村内有一处特色的革命文物——油山上朔村红军题壁歌谣,内容为当红军歌。现存于上头古朔村徐氏公祠正门右侧墙上高1.5米、宽1.4米,写于30年代初。
13 韶关市南雄市南亩镇鱼鲜村
南雄市南亩镇鱼鲜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是广东省第一批重点保护的古村落,也是韶关地区唯一保存最久远的古祠村落。
漫步鱼鲜村,这里四处都能看到经过岁月洗礼的古建筑,古老残缺的灰瓦青砖房一幢连着一幢,古拙的门厅,高高的门槛,以及丛生的芳草却难以湮没这些古建筑曾经有过的华贵风采。
据鱼鲜村王氏族谱记载,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 ,三槐后裔王德显在广州任教谕满归家时途经南雄,看到这里山川秀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于是立志在此筑室定居,繁衍生息。如此王德显也就成了鱼鲜村的始祖。
村中可以见到的许多与“槐树”有关的堂匾,源于村民都姓“王”,而“王祜手植三槐”的故事在宋朝时流传一时,故此地民风以尊槐为荣。
14 韶关市南雄市百顺镇百顺村黄屋城村
韶关市南雄市百顺镇百顺村黄屋城村,有一座被重重大山深“锁”的明代古堡,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城堡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距今630多年。城堡名叫黄屋城,顾名思义是黄姓人家居住的地方。站在城堡的东门极目四眺,宏伟的城墙向山边延伸,一眼望不到边。高达9米多的城墙分为两部分,下部由质量上乘、手工精细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则是清一色的规整厚实的青砖砌成。
黄屋城是一座庞大坚固的防御性建筑。高大的城墙每隔3米左右就设有一个枪炮眼,能居高临下地予敌迎头痛击。城堡南门建有一个高10多米的碉堡围楼,厚厚的铁门奇重无比。这是供城堡居民进攻和退守的第一道防线。
古堡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共有600多间房屋,城内有街巷8条。走进城堡,一条条被岁月磨得又圆又滑的鹅卵石古巷伸向深处,寂寞而悠长。巷街两边全是老房子,几户人家对门而建,共用一个天井和门前水沟,记录着久远的时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