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感叹无为的至高境界,为何朱熹反对无为之治?
“无为”是老子的根本思想,是“五千言”的核心。无论老子如何论道,最终都会落实在“无为”二字上。
理学家们几乎全部辟老反老,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待老子之道和“无为”思想,又是什么态度呢?
似乎历史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与谋”,孔子之后,儒道越来越远,到了两宋,为了复兴儒学,恢复儒家的传统地位,儒家开始引道入儒,扩充儒家天道思想,建立道学体系,同时反击道家,因此,凡是老子提倡的,必遭儒家反驳,“无为”理论自然难逃厄运。
那么,孔子真的反对“无为”吗?为何宋代儒家大部分因为复兴儒学而强烈贬斥“无为”?
其实,在先秦时期,儒家与道家之间并没有后来那么深的鸿沟,老子之道与儒家的“仁义礼”之间也不像后来那么森严壁垒,只是各唱各的调,为社会治理提供的“治世处方”不同而已。
的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不吃香,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于是到中原几个不大的国家卫国、蔡国、宋国、陈国等诸侯国推行周礼之道,恢复周礼,结果正如他自己承认的那样“累累若丧家之狗”。
孟子效法孔子,离开鲁国,游说于诸侯,被梁惠王、齐宣王等诸侯王斥之为“迂阔”:学说空洞,不切实际。因为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图强,“礼崩乐坏”的程度比孔子时期愈加不堪。
而春秋第一霸主,战国七雄中的大国,齐国创办的天下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延续150余年,其教学主导正是黄老道学,孟子、荀子都在此做过“稷下先生”。
另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问道“自周反鲁,道弥尊矣”。孔子为追随大道,还专程去洛邑问礼于老子,孔子为老子道德学问所折服,惊叹“其犹龙与”,可见,孔子对老子是很尊重的,两位圣人之间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么对立。
上述种种,有两个基本结论:一,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学说或黄老道学比儒家学说吃得开;二、孔老之间关系不像儒分八家之后那么严重对立。
那么,孔子对“无为”之治持什么态度呢?
孔子对“无为”之治的态度肯定是赞同的,并且是歌颂和赞美的。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是孔子的感概之言。
不管孔子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他认为能奉行无为之治的,只有儒家道统认可的圣人尧舜做的到,就连他做梦都想见到的圣人周公,都没提及,可见孔子心中的“无为”境界之高,非普通君王能为。
孔子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说:君主如果实行德治,天下人就会自动围绕着他转。
从孔子对“无为”的态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断:孔子与老子都认为“无为”是最好的治理模式,而且“无为”的行为主体都是圣人。
而且,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跟老子所说的“执大象,天下往”,“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所表达的效果是一样的:奉行大道,天下归心。
不同的是,孔子的“无为”指的是“德治”,实施“德治”的圣人必须是“道德圣人”,比如道德榜样帝舜,而老子的“无为”指的是“道治”,而“道治”圣人是老子塑造的“为道”者,并非历史上的某一具体人。
就是说,二者有所不同,也只是所谓“境界”的不同,一个关注于君王之“德”,一个关注于君王之“道”。
但是,从唐代韩愈开始,就开启了儒学复兴运动,只是唐代以道家思想为根基,反对者尚不能形成气候。
到了北宋时期,尽管宋神宗、宋真宗、宋徽宗推崇道家,但面对“儒门淡薄,皆归于佛”的不利局面,儒家开始声势浩大的辟老反佛、复兴儒学运动,因此,反对和批判老子的“无为”思想,成了复兴儒学的重要内容。
比如“宋初三先生”的石介说:“有老子生焉,然后仁义废而礼乐坏。有佛氏出焉,然后三纲弃而五常乱。呜呼!老与佛,贼圣人之道者也,悖中国之治者也。”
胡瑗则将“无为”定义为能用贤臣方可无为,明君贤王必得贤臣辅佐,否则“倡而无知,令而无从”,何以“致君无为而治”?
北宋大儒笔下的“无为”已经完全不同于孔子所说的无为,孔子所说的“无为”,是有“德”圣主的“无为”而治,到了北宋,“无为”则成了让左右贤相能臣的能干,才能让明主“无为”。这样的“无为”就是悠闲而不为。
到了南宋,道学(理学)逐步建立,朱熹名望空前提高,他的思想影响力远超乎“宋初三子”“北宋五子”等北宋大儒,他跟两宋其他理学家一样,都是出入儒道数十年的大学问家。
朱熹还跟弟子专门就《道德经》章节讨论,并认为“庄老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义出,只据他臆说。某若拈出,便别,只是不欲得。”
但他一再强调,孔子的“无为”与老子的“无为”不同:“圣人所谓无为,却是付之当然之理,岂可与老氏同日而语?”
那么,朱熹认为的孔子“无为”到底是什意思呢?
朱熹说:无为而治者,圣人圣德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老子所谓无为,便是全无事实;圣人所谓无为者,未尝不为。”
明代大儒,辟老名家王夫之对朱熹这句话解释说:“朱子言……因仍从驰为无为,此老子之旨,非圣人之治也。”
就是说,老子的无为就是吃饱等s,百事不做,坐视不管,顺听其变。而孔子的“无为”是有德君王以德化民,因此“未尝不为”。
当代大儒牟宗三不同意朱熹这个说法:你说的无为那就等于睡觉,根本不是老子的无为,老子无为的背后有道的辅助力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这个“生、为,成”就是“为”的结果,只不过它不据为己有,不自以为有功而已。
总之,孔子也讲“无为”,只是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很高远的政治理想,而且只有尧舜禹汤才能做到。所以,他虽然赞美却很少谈及,就像子贡说的那样:“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因为太遥远,不如说说当下:如何施行德政,拯救礼崩乐坏的不堪现实。
而老子的“无为”直指现实中的君王,是要他收敛权力,“以百姓之心为心”,“能辅助百姓之自然发展”而不以暴政侵夺民利,这才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核心。比孔子的“未尝不做”具体而明确,根本不是朱熹曲解的“全无事实”。